江西上饒——《鄱陽日出》集噴泉、水景,聲光電為一體的動態日出
江西上饒——《鄱陽日出》集噴泉、水景,聲光電為一體的動態日出《鄱陽日出》—呂品昌談起江西上饒的人文風光時,當地市民提到*多的就是《鄱陽日出》,它已經成為新的地標景觀。據當地官方統計,平均每天有近萬人前來觀看雕塑景觀或者參與互動。公眾喜愛,這是一個成功的公共藝術作品*有力的證明?!钝蛾柸粘觥钒滋煨Ч钝蛾柸粘觥芬雇硇Ч钝蛾柸粘觥吠暾嬉曨l 請在wifi狀態觀看 土豪隨意喲《鄱陽日出》高22米、寬53米、重達350噸,是由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副院長、雕塑系主任、教授、博士生導師呂品昌為家鄉創作的大型公共景觀雕塑作品。這件作品于2015年5月26日落戶江西省上饒市創業文化主題公園。呂品昌用太陽的形象,結合當地**的自然景觀鄱陽湖日出的瞬間美景創作了《鄱陽日出》。雕塑整體造型似一輪初升的紅日,中間由云朵襯托,下半部分由三層落水臺環繞。夜晚時,在LED媒介技術的作用下,整個太陽冉冉升起。下半部分的瀑布水景代表美麗的鄱陽湖,涓涓不息的水流寓意福水長流和美好的未來。在哲學內涵上,太陽代表新生、力量,結合地域景觀后,寓意蓬勃向上,欣欣向榮。早在2011年,呂品昌曾用月亮結合當地山水景觀,創作出江西上饒**的公共景觀雕塑——《三清映月》。整個景觀雕塑的造型是圓而不合的上玄月,景觀雕塑以中國化的藝術形式,將人們賦予情感想象的明月和三清山的自然景觀融為一體。月亮是情感的寄托,也是美的化身,與自然山水相結合,構成了清美的景致。呂品昌《三清映月》白天效果呂品昌《三清映月》夜晚效果在這個作品中,以浮雕和剪影表現手法將三清山司春女神、巨蟒出山等12個景觀分四層鑲嵌在同一個月亮之中,在光線的照耀下,朦朧柔美的月亮把山水景物襯托的更富神韻??梢?,雕塑家構思立意巧妙,既將宇宙形象實現在城市公共空間,又充分體現了當地自然景觀的美。三江公園的《三清映月》與上饒的《鄱陽日出》雕塑遙相呼應,山水相依,陰陽共存,互為根本,體現了“日月同輝”的意境及和諧之氣。這兩件作品可謂立意巧妙,著眼地域!藝術家的立意是作品成功與否的關鍵,并決定著作品的高度。雕塑家呂品昌一直思考景觀雕塑的表達視角,并關注公眾的精神訴求。作者把公眾熟悉的太陽,以公眾“陌生”且意想不到的方式搬到公共空間,“熟悉”是說太陽的普遍性、客觀性,甚至是太陽的神性,“陌生”是指獨特的立意和全新的表達方式。如果作者將宇宙形象以立體的形式搬到城市的公共空間并不意外,但是LED屏置入其中及播放畫面與圓形太陽的巧妙結合是公眾所意想不到的。整體雕塑球體采用了近9萬個點光源雕塑家呂品昌在景觀雕塑《鄱陽日出》中,實現了全新的動態視覺語言——即瞬息萬變的動態雕塑。觀雕塑中的圓球,既是太陽,又是LED電子屏幕。白天人們感受到的是一個350噸的大型公共景觀雕塑,晚上人們體驗到的是一個集噴泉、瀑布水景,聲音光電為一體,霧氣環繞其間的動態日出形象。媒介藝術或者媒介化的藝術是一種全新的藝術形式,它重構了我們的藝術世界和藝術形態,再造了自我與他者的觀念。雕塑家巧妙利用電子媒介藝術,置入景觀雕塑,拓展了景觀雕塑的界域。公共藝術作品不再是靜態或者機械運動的雕塑,而是動態的、多變的新媒介藝術。雕塑景觀《鄱陽日出》通過電子媒介、虛擬技術對自然景觀進行了時——空分離和時——空凝縮,實現了不同時空下的景觀模式,即在夜晚和城市的公共空間也能看到凝縮的鄱陽湖日出??芍^是化“靜”為“動”,拓展界域!景觀雕塑作為公共空間審美的主體,只有讓公眾參與其中,順應時代特點、貼近自然、才是景觀雕塑的社會價值所在。公眾在欣賞《鄱陽日出》時可以通過手機網絡把即時照片上傳到雕塑的屏幕。景觀雕塑成為一個可載的“容器”,把自然景觀、生活的片段,以及觀賞者的心情收納進來,成為景觀雕塑的一部分,由此,雕塑的表現空間得到有效拓展。作品通過這種“交互”的方式,傳遞著雕塑的“可讀性”“可變性”,同時也以公眾自己的方式重新構建著雕塑。雕塑家呂品昌一直深入研究公共藝術語言,其景觀雕塑《鄱陽日出》綜合利用電子媒介技術,傳統藝術的審美意蘊,以全新的動態視覺語言創作出公眾認可的地標性城市景觀雕塑,是中國公共藝術歷程上濃墨重彩的一筆。丨作者簡介呂品昌:1962年出生于江西,現任: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副院長、雕塑系主任、教授、博士生導師。中國城市雕塑協會副主席;中國美術家協會雕塑藝術委會副主任、秘書長;全國城市雕塑指導委員會藝委會委員副主任。中國雕塑博物館館長;中國雕塑學會常務理事。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雕塑院特聘雕塑家。國家畫院雕塑院特聘雕塑家。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“政府津貼”,2006年入選教育部“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”